1、电除尘器按集尘电极的形式可分为
A.管式电除尘器
B.板式电除尘器
C.单区电除尘器
D.双区电除尘器
答案:A, B
2、下列关于电除尘器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
A.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可达99%以上
B.对于 0.1μm的粉尘粒子仍有较高的除尘效率
C.重压损失小
D.除尘效率受粉尘物理性质影响不大
答案:A, B, C
3、控制热力型NOx的手段有
A.提升燃烧温度
B.提升气体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
C.提升过量空气率
D.减少燃烧温度
答案:D
4、为了同时减少NOx和碳氢化合物及CO的生成量,煤电锅炉过剩空气系数适合的设计值为
A.1.1~1.2
B.1.4~1.5
C.1.6~1.7
D.1.7~2.0
答案:A
5、使用烟气循环技术可减少NOx的生成量,适合的烟气循环率为
A.10%~20%
B.50%~60%
C.25%~40%
D.60%~80%
答案:C
6、气体的水平传递是借用于气体扩散来完成的,扩散的两种形式是
A.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
B.二分子扩散和布朗运动
C.颗粒扩散和分子扩散
D.布朗运动和涡流扩散
答案:A
7、现在对气体吸收最简明、直观、同意度最高的理论是
A.布朗理论
B.双膜理论
C.分子理论
D.表面更新理论
答案:B
8、下面主要受液膜控制的过程有。
A.水吸收氯气
B.水吸收氨
C.碱液吸收流化氢
D.水吸收SO2
答案:A
9、当气体溶解度非常小时,吸效果果主要受控制。
A.液膜
B.气膜和液膜
C.气相分压
D.气膜
答案:A
10、文丘里管的结构组成是。
A.渐缩管、喷管、渐扩管
B.渐缩管、喉管、渐扩管
C.渐缩管、喷管、喉管
D.渐缩管、喉管、进气管
答案:B
1.城市自来水厂的设计规模,一般按以下何项确定?
A 设计年限内平均日供水量加自用水量
B 设计年限内最高日供水量加自用水量
C 设计年限内平均日最高时供水量加自用水量
D 设计年限内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加自用水量
答案:B
2.树枝状管网水力计算中,流量分配确定后,某管段流量是指以下何项?
A该管段将来所有节点流量之和
B 该管段前后两节点流量之和
C 沿线流量乘以该管段长度之和
D 比流量乘以该管段长度之和
答案:A
3. 为节省供水能量,使用分区供水时,按理论计算可论证分区数目与节省能量多少的关系是以下何项?
A仅串联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B 仅并联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C 只有分区为偶数时,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D 无论串联并联,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答案:D
4. 为节省供水能量,使用分区供水时,按理论计算可论证分区数目与节省能量多少的关系是以下何项?
A仅串联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B 仅并联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C 只有分区为偶数时,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D 无论串联并联,分区越多,节省能量越多
答案:D
5. 在下列四种湿式除尘器中,重压损失最大的是
A.填料式除尘器
B.重力喷雾除尘器
C.水膜式除尘器
D.文丘里除尘器
答案:D
6.气体的水平传递是借用于气体扩散来完成的,扩散的两种形式是
A.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
B.二分子扩散和布朗运动
C.颗粒扩散和分子扩散
D.布朗运动和涡流扩散
答案:A
7.现在对气体吸收最简明、直观、同意度最高的理论是
A.布朗理论
B.双膜理论
C.分子理论
D.表面更新理论
答案:B
8.下面主要受液膜控制的过程有。
A.水吸收氯气
B.水吸收氨
C.碱液吸收流化氢
D.水吸收so2
答案:A
9.当气体溶解度非常小时,吸效果果主要受控制。
A.液膜
B.气膜和液膜
C.气相分压
D.气膜
答案:A
10.文丘里管的结构组成是。
A.渐缩管、喷管、渐扩管
B.渐缩管、喉管、渐扩管
C.渐缩管、喷管、喉管
D.渐缩管、喉管、进气管
答案:B
1、气体的水平传递是借用于气体扩散来完成的,扩散的两种形式是
A.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
B.二分子扩散和布朗运动
C.颗粒扩散和分子扩散
D.布朗运动和涡流扩散
答案:A
2、现在对气体吸收最简明、直观、同意度最高的理论是
A.布朗理论
B.双膜理论
C.分子理论
D.表面更新理论
答案:B
3、下面主要受液膜控制的过程有。
A.水吸收氯气
B.水吸收氨
C.碱液吸收流化氢
D.水吸收SO2
答案:A
4、当气体溶解度非常小时,吸效果果主要受控制。
A.液膜
B.气膜和液膜
C.气相分压
D.气膜
答案:A
5、文丘里管的结构组成是。
A.渐缩管、喷管、渐扩管
B.渐缩管、喉管、渐扩管
C.渐缩管、喷管、喉管
D.渐缩管、喉管、进气管
答案:B
6、电除尘器按集尘电极的形式可分为
A.管式电除尘器
B.板式电除尘器
C.单区电除尘器
D.双区电除尘器
答案:A, B
7、下列关于电除尘器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
A.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可达99%以上
B.对于 0.1μm的粉尘粒子仍有较高的除尘效率
C.重压损失小
D.除尘效率受粉尘物理性质影响不大
答案:A, B, C
8、控制热力型NOx的手段有
A.提升燃烧温度
B.提升气体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
C.提升过量空气率
D.减少燃烧温度
答案:D
9、为了同时减少NOx和碳氢化合物及CO的生成量,煤电锅炉过剩空气系数适合的设计值为
A.1.1~1.2
B.1.4~1.5
C.1.6~1.7
D.1.7~2.0
答案:A
10、使用烟气循环技术可减少NOx的生成量,适合的烟气循环率为
A.10%~20%
B.50%~60%
C.25%~40%
D.60%~80%
答案:C
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.转运站根据日转运垃圾能力可分为。
A. 小型转运站
B. 中小型转运站
C. 中型转运站
D. 大型转运站
答案:ABCD
2.转运站地址选择需要考虑以下什么原则。
A. 在拥有铁路或水路运输条件,且运距较远时,应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垃圾中转站
B. 不适合临近群众平时生活聚集场合
C. 地方应在服务区内人口密度大、垃圾产生量大易形成经济规模的地方
D. 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基本需要
答案:ABCD
3.转运站主体工程设计包含。
A. 工艺设计基本条件
B. 转运站转运工艺步骤设计
C. 转运站监控系统设计
D. 转运站主体设施配置
答案:ABCD
4.生活垃圾大型转运站配置主要包含。
A. 称重计量系统
B. 转运作业系统
C. 运输系统
D. 监视、控制系统
答案:ABCD
5在规划和设计转运站时,应考虑以下什么原因。
A. 天天的转运量
B. 转运站的结构种类
C. 主要设施和附属设施
D.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
答案:ABCD
6.一般垃圾的收运成本占到整个处置系统成本的。
A. 20%-40%
B. 60%-80%
C. 70%-80%
D. 50%-60%
答案:C
7.一般一个收运系统由哪几个阶段。
A. 转运
B. 搬运与储存
C. 采集与清除
D. 破碎、分选
答案:ABC
8.固体废物采集方法有。
A. 随时采集
B. 分类采集
C. 按期采集
D. 混合采集
答案:ABCD
9.分类采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。
A. 危险废物与一般废物分开
B. 工业废物与城市垃圾分开
C. 可收购借助物质与不可收购借助物质分开
D. 可燃性物质与不可燃性物质分开
答案:ABCD
10.固体废物采集行为可被分解为什么操作单元。
A. 采集
B. 拖曳
C. 非生产
D. 卸载
答案:ABCD
1、污水物理处置法去除的对象是。
A.漂浮物
B.悬浮物
C.悬浮物或漂浮物
D.悬浮物和漂浮物
答案:D
2.依据悬浮物质的性质、浓度和絮凝性能分类,下列选项中不是该分类的沉淀是。
A.拥挤沉淀
B.絮凝沉淀
C.重力沉淀
D.压缩沉淀
答案:C
3、实质沉淀池和理想沉淀池之间的误差不可能因为。
A.浓度方向水流速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
B.宽度方向水流速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
C.水源水对沉淀池带来的影响
D.絮凝对去除率的影响
答案:C
4、下列选项中不是常用沉砂池的是。
A.平流沉砂池
B.曝气沉砂池
C.钟式沉砂池
D.多底沉砂池
答案:D
5、斜板沉淀池。
A.不适合作为二次沉淀池
B.不适合作为第一次沉淀池
C.适合已建污水处置厂扩大处置时使用
D.适合作为第一次和二次沉淀池
答案:A
分析:斜板沉淀池的应用条件主要有:①受占地面积限制的小型污水处置站,作为第一次沉淀池用;②已建污水处置厂挖潜或扩大处置时使用;③不适合作为二沉池用,缘由是活性污泥黏度大,易因污泥的黏附而影响沉淀成效,甚至发生堵塞斜板的现象。
6、为了剖析悬浮颗粒在实质沉淀池内的运动规律和沉淀成效,提出了“理想沉淀池”的定义,下列不是该过程中理想沉淀池的假设条件是。
A.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做等速流动,水平流速为 ,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
B.污染物被絮凝将来沉淀即觉得被去除
C.在流入区,颗粒沿垂直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况,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
D.颗粒沉到底即觉得被去除
答案:B
分析:关于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是:①进出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横断面,沉淀池中各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平流速相同;②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以等速下沉;③悬浮物在沉淀过程中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;④悬浮物沉到池底,即使已被除去。
7、沉淀池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,下列选项中不是这三类。
A.辐流式沉淀池
B.竖流式沉淀池
C.斜流式沉淀池
D.平流式沉淀池
答案:C
不定项选择题:
8、实质沉淀池与理想沉淀池之间的误差主要源自。
A.深度方向水流速度分布不均匀
B.宽度方向水流速度分布不均匀
C.建筑材料的优劣程度
D.紊流对去除率的影响
答案:ABD
9、下列是平流沉砂池组成部分的是。
A.入流渠、出流渠
B.闸板
C.沉淀离别区
D.沉砂斗
答案:ABCD
10、排泥办法主要有。
A.重力浓缩法
B.机械排泥法
C.静水重压法
D.真空压滤法
答案:BC